http://chinareviewnews.net/doc/1008/7/5/8/100875885.html?coluid=45&kindid=0&docid=100875885&mdate=0203104859
中評社北京2月3日電/金融危機致使就業壓力增大,在享受春節熱鬧、甜蜜之際,許多農民工面臨著新抉擇,尋找著新機遇。春節剛過,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就紛紛踏上了外出務工之路。
人勤春來早。據新華網報道,近三天,在重慶、武漢、鄭州、南昌、阜陽等勞務輸出重點地區,火車站已是人流熙攘,衆多農民工踏上了外出務工之路。
家鄉:漂泊終點,創業起點
新華網刊文說,24歲的李春雲從未像今年春節這樣仔細打量家鄉的城市,因為她要動用7年在外打工的積蓄,和男朋友一起買套新房准備結婚。
李春雲是湖北省隨州市均川鎮高王廟村人,16歲就到廣東東莞一家電子廠打工。去年9月工廠訂單減少歇業,她不得不回家。她說:“我好舍不得東莞,那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休息日和工友們一起唱歌、滑旱冰,好玩又開心。”
回到家鄉,李春雲參加了當地政府專為返鄉農民工組織的“緊急技能培訓”,經過3個月學習,拿到了“縫盤工”合格證,去年12月初在隨州市力豐紡織廠上班,月工資1600元,比在廣東打工時低200多元。 “
工資少了點,但離家近,爸媽很開心。”李春雲說。其實,最開心的是她買房、結婚等人生大事現在終於確定下來了。李春雲告訴記者,她在隨州買房就可落戶口。
去年下半年以來,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幫助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措施,使衆多農民工把家鄉當作“漂泊的終點,創業的起點”。
重慶市開縣農民工蔡傑去年8月回鄉,9月就參加了縣裡組織的免費培訓,11月在縣城開辦了一個維修手機的門店,還請了四個人。他說:“就在我情緒低落的時候,得到了一張‘返鄉民工就業援助卡’,上面寫著政府為返鄉農民工提供的優惠政策、開展免費創業培訓等實用信息,非常好。”
記者看到,被蔡傑珍藏在錢包裡的那張“返鄉民工就業援助卡”上,還有一句順口溜,“返鄉民工你莫愁,黨的政策有奔頭;返鄉民工你莫慌,政府為你出實招”。
去年11月開始,江西省南昌市開展萬名黨員幫扶返鄉農民工活動。截至目前,已有1.6萬餘名黨員與返鄉農民工結成了“一對一”幫扶對子,為返鄉農民工二次創業發放小額貸款8000餘萬元,提供就業崗位3.8萬多個,實現新上崗就業6000多人。
去年10月,遭遇外貿退單,在廣東種花卉的青山湖區羅家鎮貨場村農民萬成返鄉。鎮村兩級黨組織隨後幫助他成立了園藝公司,花卉種植面積發展到120多畝,聯絡了300多戶花農,銷售200多個品種,春節期間,他的鮮花產品在南昌街頭四處可見。
“如何化危為機?這次我的觀念轉變很大。”萬成深有感觸地說,“過去在廣東只盯香港一個點,現在把目光輻射到全國。從做外貿到做內需,需要勇氣,如果沒有家鄉幹部的支持,我的內心不會這麼踏實。”
勞務輸出大省安徽省目前正在各縣市建設“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對入園農民工創業者給予培訓、場地、稅收、貸款等扶持,計劃兩年建設300個“農民工返鄉創業園”,每年扶持10萬農民工自主創業。
務工:實際選擇,致富出路
“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耶……”1月30日一大早,高亢的歌聲激蕩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代家莊村,社火隊表演吸引了四鄉八鄰的鄉親。社火隊領隊韓國海說:“老人們說大年初五要‘送窮’,我們希望大家能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來年日子過得更紅火。”
22歲的韓國海在雲南玉溪當了4年建築工,年前因為工地活少提前返鄉。他說:“現在出門活不好找,我准備參加政府組織的技能培訓,學電器修理,從2月1日起我們這兒要落實家電下鄉補貼,以後我的生意肯定會好。”
只有合適的工作崗位和掙錢機會,才能真正“送窮”致富。許多返鄉農民工都像韓國海一樣,對工作充滿了渴望。
對許多30歲以下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留在家裡種田并不是件體面的事情。安徽省潁上縣三十鋪鎮新莊村農民兄妹劉剛、劉銀從寧波失業回家後,始終心有不甘。哥哥劉剛說:“要是在往年,春節回家都得請假,今年找工作就像摘星星那麼難,可是我們再難也要去,待在家裡不成。”
這幾天,湖北省團風縣金鑼港農場農民工舒勤每天都要到縣城轉一圈,唯恐漏掉一份“招工啓事”。他原先在浙江一家工具廠當車工,去年國慶節廠裡發不出工資就返鄉了,年前參加了縣裡組織的焊工培訓,准備到當地新投產的鋼結構廠應聘。20歲剛出頭的舒勤擼起袖子對記者說:“你看,我一身力氣,閑了快三個月,就想快點幹活掙錢。”
近幾年農村政策“利好”不斷,可是不少農民的第一選擇依然是外出務工。湖北省洪湖市遠景村農民周玉祥在外打工已經六七年,從東莞到中山,從針織到電子,轉戰過不少地方和行業。去年9月份以來,他所在的廠訂單迅速減少,還有一個月的工資沒拿就回來了。
32歲的周玉祥說,春節後他首先想到的還是到南方去,相信在那裡能找到“好一點的事情”做。他家原來有3.9畝農田,但早已由村裡流轉,改成了魚池。
城市:現實煩憂,夢想歸宿
1月28日,大年初三,安徽省阜陽火車站已是人頭攢動,20個臨時售票亭前排起了購票的長隊。阜陽市每年有220萬人外出務工,阜陽火車站是全國十大春運重點站之一。
來自臨泉縣的王曉東原來在上海打工,他回鄉參加了縣裡的厨師培訓班。如今,他決定和幾個夥伴一起到上海郊區去開家小餐館,而且想早點去尋個合適的地點。談起前途,他顯得有些惘然:“在大城市,辦個證啊,支個攤啊,哪樣不得求著人,頭一年要能糊口俺就滿意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自阜南縣的農民工周太平憋出一句古詩詞對記者說。他口袋裡揣著鉗工、焊工和車工三本技工證,還是擔心找不到好工作。可最讓他擔心的還是同行的妻子和5歲的兒子。他說:“把他們擱家裡吧,一年見不著面,心裡放不下;帶出去吧,怕租不到房子,怕看不起病,怕兒子上不起學。”
不少農民工告訴記者,過去不少“城中村”有便宜的房子可租,生活也很方便,可這幾年“城中村”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了,變成豪華的高樓大廈,缺少合適的房子可租,農民工生活成本大大提高。
欠薪是多數農民工最大的擔憂。去年9月底,記者在深圳市龍崗區采訪時,遇到一家港資企業的上百名員工正在封堵廠門。農民工胡振萍、王仁蘭等人反映,廠方突然宣布停產,只兌付一半的工錢,大家感覺很震驚。1月29日晚上,記者電話聯系到正在四川老家過年的胡振萍,他說,目前,工人們已經委托了律師,正在通過法律程序依法解決問題。“我希望在新的一年,政府能更多地關心和關注農民工群體的權益保護問題。”
“農民工不怕受苦,就怕受氣。”這是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籍農民工康厚明的口頭禪。他說,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給農民工很多幫助,讓他們在城裡逐步找到些家的感覺,但還有一些實際困難,需要政府幫助解決。他提出三個建議:一是切實解決向農民工子女入學收取借讀費問題;二是希望國家盡快制定在全國通行的社保制度;三是除幫助就業外,還要多關心勞保、維權等問題。
“兄弟姐妹把胸膛挺起來,歷經艱辛不怕風吹雨打”,奔馳的列車,載著滿懷期盼的農民工,將鏗鏘不屈的旋律帶向四面八方。
Monday, February 2,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