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2, 2008

四萬億保增長 中國成世界經濟“定海神針”

RMB 4 Trillion (US$588 Billion) investment to ensure growth, China bolsters world economy

http://chinareviewnews.net/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37&kindid=711&docid=100802390&mdate=1117045058






在全球經濟一片愁雲慘霧的形勢下,各國千呼萬喚之中,11月9日,中國國務院宣布十項刺激經濟措施,未來兩年共計投入4萬億人民幣擴大投資拉動內需,標志著中國政府正式出手救市,而且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雙雙轉向也是中國應對當前金融危機一次及時的重大政策調整。輿論認爲,中國也許認爲有必要讓世界再次看到,它不僅具備自救的能力,而且其穩定與發展就是對世界經濟的實質性貢獻。因此,在未來的國際經濟秩序中,中國有理由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本社匯選有關論點,供讀者參考。(評論員:季 實)

一、四萬億刺激經濟 防通脹變成保增長

1、經濟形勢空前嚴峻 中國爲經濟車頭加乾柴
  
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的背景下,在各國的殷切期盼中,鬆動“從緊”已久的貨幣政策,未來兩年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約爲5880億美元)拉動內需,中國政府涵蓋基礎設施建設和减輕企業稅負在內的經濟刺激十項方案(國十條)終于在11月9日出臺。(香港中評網)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日前承認,中國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嚴重程度遠遠超出預期。這番話其實早就有迹可尋。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届財長會議本月6日在秘魯城市特魯希略閉幕時,前一天坐了32個小時的飛機飛抵特魯希略的中國財政部長謝旭人不見踪影。原來,他下飛機沒多久就掉頭飛回北京,因爲據稱國內有一些“緊急事務”需要他解决。

  是什麽緊急事務?答案在9日晚上揭曉:中國政府宣布以4萬億元(人民幣,約8854億新元)分兩年推動10項措施刺激經濟。看來,就在謝旭人啓程飛往秘魯後,北京收到一系列經濟數字,顯示情况大大不妙,中國經濟在急速下滑,于是急召財長回國,討論如何爲正在失去動力的經濟火車頭加幾把乾柴。

  其實,北京本來就會在本月底或下月初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個會議歷來是觀察中國下一年經濟政策的風向標,如今在會議舉行前就大事宣布財經政策大調整與大規模投資計劃,前所未見,足以說明形勢之嚴峻,也是爲昨天(15日)在華盛頓舉行的G20金融峰會做好鋪墊,降低歐美對中國出手救市的期望,消解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赴會所面對的壓力。(新加坡《聯合早報》)

2、擴大投資拉動內需 積極財政政策重新啓動   

中國政府宣布兩年投資4萬億元經濟刺激,表明中國財政政策從穩健轉向積極,貨幣政策由緊縮轉向適度寬鬆,經濟工作的重點也由“防通脹”變成了“保增長”。(廣東金羊網)

  積極的財政政策曾是中國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及國內特大洪灾衝擊的主要做法,在貨幣政策中使用“寬鬆”字眼也是10多年來第一次,尤其是經濟刺激十項方案中有九條與擴大投資相關,這表明擴大投資拉動內需已經成爲保增長的主要手段。而增支、减稅、擴張信貸“三管齊下”,更是顯示了政府對投資的支持力度。正如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說,財政和貨幣政策雙轉向是中國應對當前金融危機一次及時的重大政策調整。(浙江在綫網)
3、擴大內需“十六字訣” 中國明年“保八”不成問題   就在擊出4萬億元(人民幣)重拳的第二天(10日),中國總理溫家寶緊急召集各省市政府一把手聚京開會,詳解“快、重、准、狠”的擴大內需16字要求。溫家寶反復强調,對于高層前天宣布的促進經濟增長的10條措施,各地各部門“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實”。這些提法乃是首次出現,顯見中國政府不惜一切救經濟的决心。這顯然也是政治總動員,要求地方大員深入領會中央經濟新政主旨,抓好10大措施的落實,以免貽誤時機。(日本《東方時報》)

  輿論一般認爲,中國政府“出手快”、“出拳重”,正在采取近10年來最“令人振奮”的經濟刺激方案應對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政策力度甚至較亞洲金融危機時還要大,尤其是4萬億元資金數目之龐大,更爲歷史所僅見。從抗擊亞洲金融風暴時的經驗來看,增加財政支出對于刺激投資拉動內需和經濟刺激增長的短期效果非常明顯。有理由相信,經濟刺激方案將爲中國未來一個時期的經濟運行定下基調,今後幾年宏觀經濟政策的思路也很可能將在這個冬天定型。而且,各部門落實投資計劃的行動之迅速也屬罕見,用國家發改委一位官員的話來說“速度之快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其實,中國政府對于全球經濟情勢已有清楚研判,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中,出口非中國所能掌控,擴大投資以拉動內需,無疑是當前救經濟最可行之策。有經濟分析師認爲,經濟刺激方案將有“立竿見影”之效,4萬億投資可拉動明年GDP約1.8個百分點,中國“保八”將不成問題。(香港中評網)

  對所有國家的政府來說,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不僅是經濟工作,也是政治工作,但對中國而言,經濟高速增長的政治意義更甚于一切。有人舉例說,日本可以將近20年陷入低或者零經濟增長,社會仍然平穩運行如常,反觀中國,如果達不到一定水平的經濟增長,最弱勢群體根本分不到經濟增長的好處,很可能會引爆不滿和社會動亂。最近中國三個不同城市在短短一個星期內爆發出租車罷運潮,說明了日子一旦比較難過,早早埋下的定時炸彈就會突然接連爆發。(新加坡《聯合早報》)


二、拉動經濟靠內需 發展模式加速轉型

1、外需熄火投資减速 中國不再甘當“世界工廠”   

在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衝擊下,從珠三角、長三角向東南沿海地區不斷蔓延開來的倒閉、裁員和减薪潮,使不少企業提前“入冬”。儘管官員與輿論界還在辯論是否存在企業“倒閉潮”問題,但官方數據證實,今年1至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18.3%,同比擴大2個百分點。珠三角、長三角及西部地區部分中小企業出現停産、半停産。近幾年如脫繮野馬般狂奔的中國經濟增長,實際上靠的是投資與出口的拉動力,如今,對外貿的過度依賴已經到了必須檢討的時候。(香港《文匯報》)

  對于處在高增長階段,而也習慣不斷增長的中國而言,經濟增長减速所傳來的痛感比發達國家更甚。應對危機,從政府官員到經濟學家幾乎都開出同樣的藥方:加速經濟轉型,减低對外依存度,提高內需對國內生産總值(GDP)的貢獻率,提振消費。當前,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是外需,投資、內需,但外需熄火,投資减速,就只能看內需了。(北京中國網)

  11月9日頒布的“國十條”計劃以4萬億擴大投資拉動內需,實質上是中國由外向型經濟過渡到內向型經濟的戰略大轉移。戰略轉移的必要性在金融危機之前就已經出現,只是金融危機使這一戰略顯得更加迫切。由于出口市場萎縮,中國沿海省份以出口産品製造和加工爲主的大小企業,日子越來越難過,一些工廠紛紛倒閉,失業人數在不斷增加。這就非常清楚地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再也不能過于依賴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其發展目標再也不能滿足于充當“世界工廠”的角色。(新加坡《聯合早報》)

2、投資對象重在民生 奠定中國未來發展基礎   

應當看到,四萬億投資的目的絕不只是爲了保持增長速度這一個目標。應該看到,儘管宏觀經濟政策已經轉向,但國內經濟深層次的矛盾幷未解决,政府占據資源過多,經濟結構畸輕畸重,民衆消費能力低下一直是懸而未决的重大問題,由出口和投資導向到消費導向的轉型也還遠未完成。因此,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仍然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性指導方針。

  從“國十條”來看,投資對象涉及十大領域,包括醫療、廉價住房、鐵路、公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另外還有環保項目、科技創新、文教設施等,民生項目顯然占據主導地位,除了有助于止住經濟下滑的勢頭,更是立足經濟長遠發展的奠基之舉,爲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山東《大衆日報》)

3、危機就是改革契機 經濟轉型開始“二次革命”   

外界一般將“國十條”解讀爲中國版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某種程度上,幷沒有全面準確地反映政策制定者的良苦用心和“國十條”真正的精髓和內涵。這一系列的舉措,貫穿著四條主綫,那就是:民生是根本,轉型是目的,增長是保障,改革是動力,意義之重大遠非“經濟刺激計劃”可以涵蓋。毫無疑問,這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二次革命”,對中國的意義絕不亞于30年前啓動的改革。如果說30年前的改革改變了中國國力貧窮積弱的局面,爲當代中國創造了非凡的器物文明;那麽,目前要進行的這場戰役則决定了中國未來能否在産業升級、財富分配、制度文明等方面實現實質性躍遷,能否讓經濟發展更加惠及普通民衆,讓民衆分享更多繁榮,其成敗攸關未來30年中國經濟的基本走向和在全球産業鏈中的地位。因此,從出臺的特殊背景和中國改革變遷的路徑來看,“國十條”既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一個特別法案,也可說是中國經濟被迫再次轉型的關鍵之役。(上海《東方早報》)

  但這次轉型,面臨的複雜形勢和困難絕不亞于30年前的改革開放。中國改革3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但在一些領域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在改革的初期可能成爲改革的動力,但當其自身利益越來越龐大的時候,就可能成爲改革的阻力。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尚未完成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在民生領域欠賬累累,和這些“利益集團”有很大關係。如果沒有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外在壓力迫使“利益集團”讓步,中國經濟的轉型之路也許還很漫長。事實上,近期在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中國的背景下,國內財經學者在憂慮之外,又隱然有種自信情緒,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成爲中國經濟轉型難得的契機,爲中國改革提供了新的推動力。(北京新華網)

三、爲全球經濟負責 救中國就是救世界

1、“救美”方案另闢蹊徑 中國投資計劃意義深遠   

此次由美國擴散至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輿論圍繞中國在此次危機中的角色問題的討論,一直糾纏于中國要拿出多少外匯儲備來“救美”、怎樣“救美”,比如購買美國的國債,爲美國政府提供充足的資金去拯救金融體系;或者索性直接用外匯儲備來購買美國金融機構的股份和其他金融資産。中國似乎已經陷入左支右絀、別無選擇的困境,不“救美”而放任美國的金融市場崩潰,中國的外匯儲備會有更大損失,如果“救美”,外匯儲備又會大幅貶值。總而言之,似乎除了“救美”,中國就沒有其他選擇。(新加坡《聯合早報》)

  可是,中國政府推出的4萬億對內投資刺激經濟的方案,顯然意味著决策層幷沒有被這些議論的狹隘視野所局限,而認爲投資國內是更爲緊迫、更爲重要、也更有效益的事情。從投資收益來看,相對于投資風險非常大的美國金融市場,中國自身的資産無疑更具投資價值。這從一些商業嗅覺敏銳的美國企業在華投資狀况可以看出大概,比如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的7月,美國“强生”公司以23億元人民幣收購了中國的化妝品企業“大寶”;8月底,美國飲料業巨頭“可口可樂”宣稱要花費24億美元巨資收購中國最大的果汁飲料企業“匯源”;近期亦有美資對“雙彙集團”興趣濃厚,等等。

  因此有學者指出,儘管美國幾乎已經20年一貫地成了資金的淨流入國,但就是在最近這20年中,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却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向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輸出資金;中國人不能再“捧著金碗要飯吃”,認爲“外國的月亮一定比中國圓”,自己有資金不投向本國有潜力的企業以獲取更高的收益,却過于迷信美國債券和股票的投資價值。中國對于投資的方向,對于“救美”的責任與義務必須有一種全面的觀察和常識。開放當然極爲重要,但這幷不意味著就要放弃判斷投資價值和討價還價的基本常識。(泰國《世界日報》)

  面對世界金融危機,中國最高决策層正式確立了“救中國就是救世界”的戰略,顯示出明確的政治方向感和獨立設置議程的能力。其實,中國好了,世界就有指望。因此,中國“向內看”就是“向外看”和“向前看”,這才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結合。此次4萬億對內投資案,標志著中國已經告別一個爲開放而開放的時代,而進入了一個自信而精明地開放的時代。(香港中評網)

2、中國大手筆保增長 救市方案力度遠超各國   

實際上,很多人低估了中國擴大內需措施的深遠意義。作爲世界經濟的另外一個火車頭,中國保持高速增長將遏制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因此,中國出手救股市保增長的方式雖然不符合西方社會的預期——不是拿外儲去購買外國資産,而是擴大投資拉動國內需求,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却讓各國現有經濟刺激方案相形見絀。

  長期在聯合國工作的洪平凡博士從全球經濟的角度分析說,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經歷了兩個階段:首先是9月份金融危機集中爆發時期,各國政府基本上是各自爲政,頭痛醫頭,脚痛醫脚,各國救市措施缺乏協調。10月份之後,當金融危機迅速蔓延幷影響實體經濟之後,各國政府的做法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一些具有全球性系統性的方案出臺,但是這些政策都是以穩定金融市場、直接注資銀行填補窟窿爲主要目的,沒有刺激實際經濟增長的措施,救助的力度遠遠不够。因此,中國版的救市方案無疑更受世界媒體的好評。

  而且中國經濟刺激方案手筆之大,無疑讓世界各國感到驚喜。相較美國“空頭支票”多于實際支出的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而且日本和德國提出的經濟計劃分別只有515億美元和299億美元,顯然真金白銀的4萬億,是其他大國所無力做到的。難怪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稱這一方案不但對中國經濟來說是個“非常好的”消息,對東亞地區來說是“非常好的”消息,對全世界來說也是“非常好的”消息。(香港中評網)

3、救中國就是救世界 中國應有20國峰會話語權   

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刺激方案的出臺,提振了人們對世界經濟的信心,這對于儘快擺脫金融危機至關重要。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位置舉足輕重,中國政府的措施,正是在危機環境中爲提振全球信心下的一劑良藥。在中國政府經濟刺激計劃出臺的當天,全球股市應聲而漲,這已初步顯示了其效果。正如中國總理溫家寶所說,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的嚴峻形勢,中國首要任務就是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實現這個目標,既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對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北京中國經濟網)

  11月15日,20國集團在華盛頓舉行峰會,討論國際金融體制的改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分析,在全球經濟一片愁雲慘霧的形勢下,北京出臺的救市方案自然就顯得不同凡響。中國也許認爲有必要讓世界再次看到,它不僅具備自救的能力,而且其穩定與發展就是對世界經濟的實質性貢獻。因此,在未來的國際經濟秩序中,中國有理由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香港中評網)

四、各地爭相跑項目 警惕亂投資大躍進

1、發改委前人頭攢動 “跑部錢進”之風甚囂塵上   

4萬億元的投資“蛋糕”甫一出爐,國家發改委10日又開會要求,在今年剩餘的50天內把新增的1000億元投資“撥下去”、“花出去”,幷儘快對明後兩年將近1萬億元的投資做出安排,落實到項目和部門。因此,各個地方都在都專門成立向中央要錢、申請項目資金領導小組,一些省市區領導公開要求本轄區地市政府必須抓住“機遇”,爭取中央更多資金,快速上馬項目。

  主管投資“分蛋糕”的發改委一時間門庭若市,來自各省市的發改委、招商局官員以及全國企業的各級項目“競跑者”,幾乎踏破了發改委的門檻,希望率先從中分得一杯羹。這幾天,發改委周邊的酒店賓館全部客滿,連周圍胡同的地下室也住滿各方來客,“全是各省市來跑項目的”。(香港《大公報》)

  而在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當前,果斷出手加大投資建設,這是外貿、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中見效最快之舉。在擴大投資的“大氣候”下,爲利用當前的有利時機,一些地方過去那些“半死不活”的項目被迅速激活,而那些以“跑部錢進”備受非議的駐京辦,極可能充當此輪攻關破障的“急先鋒”。(湖南紅網)

2、集中投資倉促上馬 政績工程恐將死灰復燃   

其實,各地政府和企業在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的具體操作細則尚未出臺之前,打馬進京,用意極爲明顯,無非是趕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具體支出方案决議之前,影響决策。(上海東方網)

  而某些地方政府通過游說一旦獲得投資,從歷史情况來看,在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的情况下,爲了追求政績,這種集中的投資、倉促上馬,很可能將資金用于短期見效快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甚至可能引發上世紀90年代的重複建設和豆腐渣工程。如果出現這種情况,則4萬億的投入不僅不能帶來中國經濟的健康增長,不能確保民生,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反而會引發投資灾難,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周期中貽誤經濟轉型的大局。(北京《新京報》)

3、四萬億投資大蛋糕 考驗政府依法行政能力   

11月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十項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措施出臺,4萬億的投資計劃振奮人心。僅僅5天以後,11月10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緊急會議,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安排新增長1000億元政府投資工作,而第二天又傳出消息稱千億元投資已分配至11個部委。如此高的效率史上罕見,這樣的效率讓我們看到了中央政府的决心和推行的力度。

  顯然,“國十條”的下一步就是如何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執行環節中,每一個項目的選擇、每一個項目的投資,如何操作才能實現中央投資的總體目標。4萬個億的投資計劃剛一出臺,就有人開始猜測蛋糕如何分的問題。如何分和如何公平的分恰好反映的是各地方政府的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是這些年來政府依法行政和政府法治建設的成效。(上海解放網)

  4萬個億的政府投資用于拉動內需,表面上看是政府的“救市”計劃,是中央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但是在實際的落實與執行過程中就變成了對很多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的全方位考驗,或者進一步說,就是變成了對政府各職能部門依法行政能力的全方位考驗。我們知道,一個法治化的政府必然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設計來規範政府的决策、執行和監督行爲,來保障社會的公平,保障國家發展總體目標的實現。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計劃要想真正實現宏觀調控的總體目標必然與各級政府的運行方式密切相關。(天津北方網)

  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概念已經提出多年,而且經過這些年的努力,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也已基本健全和完善,比如涉及到政府决策行爲的信息公開條例、聽證制度等;涉及到政府投資行爲的行政許可法、招投標法、政府采購法、反壟斷法等;涉及到政府監督管理的審計法、土地法、環評法等;還有更多相關的行政程序、預防腐敗等法律制度設計。但這只是保障中央政府投資總體目標實現的基本條件,關鍵是這些能够起到規範和監督政府投資行爲的法律制度,以及與之有關的各職能部門,能否像4萬個億激發起了政府的投資熱情一樣,也被激發起來,從而使其在政府决策和决策執行的過程中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對此,不能不保持一個相對理性的態度。(北京《法制日報》)

No comments: